调虎离山 diào hǔ lí shān
比喻用计使对方离开其有利的环境,以便乘机行事。
调虎离山 diào hǔ lí shān
比喻用计使对方离开其有利的环境,以便乘机行事。
拼音: diaohulishan
拼读:的(de1)衣(yi1)奥(ao4),调(diao4)|喝(he1)五(wu3),虎(hu3)|了(le1)姨(yi2),离(li2)|诗(shi1)安(an1),山(shan1)
五笔: YHYM
语法:
语法: 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:“(大圣道)才然来;我使个调虎离山计;哄你出来争战;却着我师弟取水去了。”
红军在井冈山以~之计打败了层层围攻的敌人。
【0】我军采用调虎离山之计,引开敌军主力,一举攻克了石堡寨。
【1】抗日战争期间,我游击队经常使用调虎离山之计,把日本鬼子引出驻地,然后消灭他们。
【2】红军在井冈山以调虎离山之计打败了层层围攻的敌人。
【3】二次大战中,因为盟军使用调虎离山之计,才能顺利地在诺曼第登陆成功。
【4】你听说过调虎离山计吗?
【5】等他追赶一段路段,才警觉这是贼人的调虎离山。
【6】战士们用调虎离山的办法,把敌哨兵引开,隐蔽着冲进了敌人的指挥部。
【7】只举一个具体例子,许多地面筑巢的鸟类,当捕食动物,如狐狸等接近时,会上演一出调虎离山计”。
【8】为了不让他碍事,大伙决定用调虎离山计把他支开,好让计划顺利进行。
【9】朱老巩明白过来,是调虎离山计,一时气炸了肺。
【10】是调虎离山,回去保护钻石!
【11】这自然是调虎离山之计,邓和武汉派都是不同意的。
【12】翻开历史古书,看到诸葛亮巧施调虎离山计,不得不佩服古人神奇的智慧头脑。
调虎离山,设法使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冈;比喻用计谋调动对方离开原来的有利地位;“三十六计”中的一计。目的在于削弱对方的抵抗力,减少自己的危险。在军事上指,如果敌方占据来有利的地势,并且兵力众多,这时我方应把敌人引出坚固的据点,或者把敌人引入对我方有利的地区,才可以取胜。在政治斗争中,这一计用得最多,且亦渐神化。从其应用中可见,此计是一个阴险的谋略。出处: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53回:“我是个调虎离山计,哄你出来争战。”例子:这自然是~之计,邓和武汉派都是不同意的。(郭沫若《海涛集·南昌之一夜》)
山寒水冷 -> 冷窗冻壁 -> 壁间蛇影 -> 影只形单 -> 单枪独马 -> 马齿徒增 -> 增收节支 -> 支支吾吾 -> 吾谁与归 -> 归正首丘 -> 丘山之功 -> 功高望重 -> 重足而立 -> 立木南门 -> 门阶户席 -> 席地而坐 -> 坐立不安 -> 安邦定国 -> 国而忘家 -> 家贫如洗 -> 洗手奉公 -> 公私兼顾 -> 顾此失彼 -> 彼此彼此 -> 此呼彼应 -> 应天承运 -> 运拙时艰 -> 艰深晦涩 -> 涩于言论 -> 论心定罪 -> 罪该万死 -> 死不改悔 -> 悔其少作 -> 作奸犯罪 -> 罪恶深重 -> 重气徇命 -> 命词遣意 -> 意气高昂 -> 昂首伸眉 -> 眉来眼去 -> 去粗取精 -> 精神满腹 -> 腹心之患 -> 患得患失 -> 失诸交臂 -> 臂有四肘 -> 肘胁之患 -> 患难之交 -> 交淡若水 -> 水光山色 -> 色胆包天 -> 天下为家 -> 家喻户习 -> 习非胜是 -> 是非之心 -> 心闲手敏 -> 敏而好学 -> 学以致用 -> 用一当十 -> 十成九稳 -> 稳步前进 -> 进退出处 -> 处之绰然 -> 然糠自照 -> 照人肝胆 -> 胆大于身 -> 身退功成 -> 成败论人 -> 人存政举 -> 举一反三 -> 三纸无驴 -> 驴唇马嘴 -> 嘴快舌长 -> 长夜之饮 -> 饮水食菽 -> 菽水承欢 -> 欢聚一堂 -> 堂皇正大 -> 大快人心 -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