举一反三 jǔ yī fǎn sān
反:类推。举一例便能够推知其他的。比喻善于类推,触类旁通。
举一反三 jǔ yī fǎn sān
反:类推。举一例便能够推知其他的。比喻善于类推,触类旁通。
拼音: juyifansan
拼读:鸡(ji1)与(yu3),举(ju3)|衣(yi1)|佛(fo1)俺(an3),反(fan3)|思(si1)安(an1),三(san1)
五笔: IGRD
语法:
语法: 《论语·述而》:“举一隅不以三隅反;则不复也。”
我们应该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开来,~,融会贯通。
【0】小明学会了一种解题方法,举一反三,他又做会了好几道类似的题目。
【1】凡事能举一反三,正是他学习快速的原因。
【2】我们应该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开来,举一反三,融会贯通。
【3】运用图腾解释神话、古典记载及民俗民风,往往可获得举一反三之功。
【4】老师教导同学们要对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,融会贯通。
【5】我们要举一反三,明晚就要召开全省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,要将最近这几起事故通报全省,引以为戒。
【6】一则天才既具,年力又强,举一反三,颖悟出群。
【7】学习既要有铁棒磨成针的精神,又要有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。
【8】简单的数据库操作示例源代码。通过它举一反三能很快入门。
【9】论文通过对西北民航建设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案例分析,以期其他建筑企业能够从中得到启发,开阔思路,举一反三,对本企业工作有一定的指导帮助。
【10】由此可举一反三,拓展我们的视野。
【11】我们学习要能举一反三,触类旁通。
【12】教师提出问题,激发学生积极思维,主动思考,发现未知,发展智力,达到由此及彼,由表及里,闻一知十,举一反三的目的。
【13】一个富于创新精神的人,对所学知识会举一反三,敢于革故鼎新,善于古为今用,并且有群策群力的合作意识。
【14】现代汉语的句型是有限的,掌握了句型,我们就能举一反三,造出各种各样的句子来。
【15】小明反应相当敏捷,只要老师教过的,他都能举一反三。
【16】只有学好基础知识,做到深根固柢,才能达到举一反三,灵活运用的目的。
【17】这样,阅读古书时才能举一反三,触类旁通。
【18】是想着上京找人“摆平”,还是严肃处理、举一反三?
【19】我们做题时要仔细认真的做,直道自己能举一反三。
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。《论语·述而》:“举一隅,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。”后以“举一反三”谓触类旁通。《北堂书钞》卷九八引《蔡邕别传》:“ 邕 与 李则 游学鄙土,时在弱冠,始共读《左氏传》,通敏兼人,举一反三。”
三荤五厌 -> 厌故喜新 -> 新陈代谢 -> 谢家活计 -> 计斗负才 -> 才秀人微 -> 微言大义 -> 义胆忠肝 -> 肝胆过人 -> 人欢马叫 -> 叫苦不迭 -> 迭见层出 -> 出浅入深 -> 深恶痛疾 -> 疾风甚雨 -> 雨旸时若 -> 若不胜衣 -> 衣裳槅子 -> 子为父隐 -> 隐姓埋名 -> 名符其实 -> 实蕃有徒 -> 徒读父书 -> 书香门户 -> 户告人晓 -> 晓风残月 -> 月缺难圆 -> 圆凿方枘 -> 枘圆凿方 -> 方正不阿 -> 阿意取容 -> 容光焕发 -> 发扬蹈厉 -> 厉兵秣马 -> 马足车尘 -> 尘羹涂饭 -> 饭来张口 -> 口出大言 -> 言听事行 -> 行浊言清 -> 清静无为 -> 为仁不富 -> 富家巨室 -> 室如悬罄 -> 罄笔难书 -> 书不尽意 -> 意满志得 -> 得不酬失 -> 失魂丧胆 -> 胆小如豆 -> 豆分瓜剖 -> 剖幽析微 -> 微乎其微 -> 微过细故 -> 故态复作 -> 作奸犯科 -> 科班出身 -> 身当矢石 -> 石破天惊 -> 惊师动众 -> 众星拱月 -> 月下花前 -> 前倨后恭 -> 恭而有礼 -> 礼义廉耻 -> 耻言人过 -> 过甚其词 -> 词穷理极 -> 极武穷兵 -> 兵不雪刃 -> 刃树剑山 -> 山长水阔 -> 阔步高谈 -> 谈不容口 -> 口快心直 -> 直眉瞪眼 -> 眼明手捷 -> 捷足先登 -> 登高能赋 -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