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纲五常

三纲五常 sān gāng wǔ cháng

三纲:指父为子纲、君为臣纲、夫为妻纲。五常:指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。泛指封建社会所提倡的伦理道德标准。

详细释义

拼音: sangangwuchang

拼读:思(si1)安(an1),三(san1)|哥(ge1)肮(ang1),纲(gang1)|五(wu3)|吃(chi1)昂(ang2),常(chang2)

五笔: DXGI

语法:

语法: 《论语·为政》:“周因于殷礼;所损益可知也。”何晏集解:“马融曰:‘所因;谓三纲五常也。’”

例句

五四运动前夕的新文化运动,对维系封建社会的~进行了猛烈的抨击。

近义词

清规戒律  三从四德  

反义词

离经叛道  大逆不道  

用三纲五常造句

【0】我们应该对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进行猛烈抨击。

【1】我们坚决反对三纲五常。

【2】这股新浪潮不只是对其时代正陶醉于三纲五常、三从四德的男性世界的冲击。

【3】若不是三皇五帝治世,仓颉造字,遂人用火,哪里有如今道化盛行,三纲五常。

【4】沈洛笙一直以为自己穿越到了一部正剧,追崇礼教,信仰三纲五常。

百科

三纲:君为臣纲,父为子纲,夫为妻纲。五常: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。三纲五常(纲常)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,儒教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、政治制度,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。而三纲成为封建统治者用于奴化人民的工具,则在宋明以后。以等级名份教化社会的观点被称作“天理”,成为禁锢人们言行的桎梏。如违犯封建伦理纲常,即被视为“名教罪人”。这种说法扭曲了孔子“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、夫夫、妇妇"之说。其核心是从于正理或无条件服从于上下关系,三纲立足于关系下的服从,而孔子立足于正理,倡导无论地位都该依正理尽本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