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不识丁 mù bù shí dīng
一个大字都不认识。
目不识丁 mù bù shí dīng
一个大字都不认识。
拼音: mubushiding
拼读:摸(mo1)悟(wu4),目(mu4)|波(bo1)悟(wu4),不(bu4)|十(shi2)|的(de1)鹰(ying1),丁(ding1)
五笔: HGYS
语法:
语法: 宋·洪迈《容斋俗考》:“今人多用不识一丁字;谓祖《唐书》。”
爷爷说他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念过书,~。
【0】现代教育如此普及,还有目不识丁纺人吗?
【1】爷爷说他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念过书,目不识丁。
【2】这是甲骨文的“丁”字?啊!我果然是目不识丁了。
【3】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,而是那些没有学习潜质的人。
【4】爷爷小时候没上过学,目不识丁。
【5】他是一个目不识丁的山野村夫。
【6】统一了各地目不识丁的牧羊部落,用他的血肉建立了一支职业军队,令狡猾的希腊人俯首称臣。
【7】对目不识丁的文盲,谈文艺创作,无异于对牛弹琴。
【8】老婆婆目不识丁,但歌仔戏文却可全本地背诵。
【9】别看他目不识丁,说起话来却有板有眼。
【10】原来目不识丁的他,经过两年学习已经可以读报纸了。
【11】我爷爷没念过书,目不识丁。
【12】几年下来,原来目不识丁的奶奶,如今说话也文里文气了。
【13】由於时局动荡,有些人因为失学而目不识丁。
【14】在农村教会的许多信徒虽然目不识丁,对神的渴慕却十分迫切,能够将所有的诗歌背起来。
【15】地不耕种,再肥沃也长不出果实;人不学习,再聪明也目不识丁。
【16】来到这异国都市,面对满街外文,我变成目不识丁的人了。
【17】为政者必须知道,国家越多目不识丁的国民,就越难强盛。
【18】一个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一个目不识丁的母亲身上,这本身就是不公平,更不公平的是她还经常遭受父亲无缘无故地毒打。
目不识丁(mùbùshídīng),指连一个字也不认得,形容人不识字或没有学问。出自《旧唐书·张弘靖传》:“今天下无事,汝辈挽得两石力弓,不如识一丁字。”其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构成主谓结构。历史上曾有关于目不识丁的争议,认为丁字应为“个”字,“丁”不过是古人的讹传;同时,历史上也有不少关于目不识丁的故事和典故,甚至出现过目不识丁的皇帝。
丁一确二 -> 二八佳人 -> 人弃我取 -> 取青妃白 -> 白雪茫茫 -> 茫无所知 -> 知足知止 -> 止戈兴仁 -> 仁义道德 -> 德配天地 -> 地老天昏 -> 昏昏沉沉 -> 沉痼自若 -> 若出一轨 -> 轨物范世 -> 世异时移 -> 移风平俗 -> 俗不可医 -> 医时救弊 -> 弊衣箪食 -> 食味方丈 -> 丈二和尚 -> 尚虚中馈 -> 馈贫之粮 -> 粮多草广 -> 广厦万间 -> 间不容息 -> 息交绝游 -> 游闲公子 -> 子孝父慈 -> 慈明无双 -> 双宿双飞 -> 飞黄腾达 -> 达权知变 -> 变躬迁席 -> 席地而坐 -> 坐立不安 -> 安步当车 -> 车驰马骤 -> 骤不及防 -> 防不胜防 -> 防萌杜渐 -> 渐不可长 -> 长斋绣佛 -> 佛头加秽 -> 秽德垢行 -> 行同能偶 -> 偶烛施明 -> 明察秋毫 -> 毫厘不爽 -> 爽心豁目 -> 目注心营 -> 营营苟苟 -> 苟合取容 -> 容头过身 -> 身体力行 -> 行间字里 -> 里应外合 -> 合二为一 -> 一榻横陈 -> 陈古刺今 -> 今非昔比 -> 比众不同 -> 同条共贯 -> 贯颐备戟 -> 戟指怒目 -> 目怔口呆 -> 呆里撒奸 -> 奸掳烧杀 -> 杀一儆百 -> 百无一用 -> 用武之地 -> 地北天南 -> 南蛮鴃舌 -> 舌敝唇枯 -> 枯木再生 -> 生荣死哀 -> 哀声叹气 -> 气涌如山 -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