私塾

私塾 sī shú

旧时家庭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场所。

详细释义

拼音: sishu

拼读:思(si1)|诗(shi1)无(wu2),塾(shu2)

五笔: tcyb

语法:

语法:

近义词

学堂  学宫  学校  学塾  黉舍  书院  

反义词

公学  

用私塾造句

【0】二十岁后我“不安于当前事务,却倾心于现世光色,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,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”,这份性格的形成,便应当溯源于小时在私塾中逃学习惯。

【1】私塾乃我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。它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,对于传播祖国文化,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,培养启蒙儿童,使学童在读书识理方面,起过重要的作用。

【2】他从小一面务农,一面断断续续读了8年私塾。

【3】民国年间,屯中私塾先生马七患疔毒症,郭恩山运用消、托、补三法治疗,使其很快痊愈。

【4】目前,全市私塾类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只有3家,除新入选的锦庭书室和智熙家塾外,还有绮云书室。

【5】担任山村私塾塾师的这几年里,他并不曾收过学生家里半分银钱。

【6】在古代中国,许多私塾先生都周游各国宣传他们的哲学思想。

【7】月老祠,也称鸿禧堂,离私塾不是很远。

【8】祖父幼读私塾,少时倚马千言颇有些文名。

【9】父亲六岁入私塾蒙童,后在广州读完小学。

【10】身后跟定三人,也都是文人打扮,不知道得还以为来了四位私塾的冬烘先生。

百科

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、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。它是旧时私人所办的学校,以儒家思想为中心,它是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新中国成立前夕,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政策,一些私塾的学董因为土地被充公而丧失了聘请塾师的能力。同时,随着对塾师的思想改造工作的进一步深入,部分塾师感到不再适合设馆谋生,便另图他业。新中国成立后,私塾逐渐消失。

Array